
大约在一年多前,作为优秀民营房企支柱之一的旭辉,正式官宣“蹲下来”。
旭辉曾是最早将总部搬到上海的民企之一——搬迁的时间甚至要追溯到久远的2000年。
2017年,风头正盛的旭辉,将总部搬到大虹桥,搬入了自己亲自造起来的旭辉恒基中心39号楼中。
旭辉最鼎盛的时期,曾有同样将总部搬到大虹桥的民企,和旭辉做了邻居,为了以旭辉为榜样,不少高管的办公室甚至透过窗就能看到39号楼和上面大大的“旭辉集团”的招牌。
今年上半年,坚持“只蹲不躺”的旭辉,清空了旭辉恒基中心39号,顺带将这栋自个儿造起来大楼,摆上了货架,挂牌价都是非常吉利的8.8亿元。
然而近两年的地产圈,现实远比大家想象的更骨感。
过去的这段时间里,这栋曾经见证了旭辉辉煌与落寞的大楼似乎逐渐被遗忘,再无进一步的消息,再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居然是彻彻底底地姓了旭辉。
旭辉恒基中心39号楼,原本有两个主人,一个是旭辉,另一个是港资房企恒基,双方各自持有一半股权。
而在前段时间,旭辉发公告宣布,以合计约2.26亿港元收下恒基手中的剩下一半股权,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微妙的节点中,旭辉完整地拥有了这个曾经的总部大楼。
01
时间倒退回十年前的2013年11月,彼时的旭辉恒基中心还是一块毛地,也是虹桥商务区的:
最后一幅地块——总建面约16.72万方。
奔着进驻大虹桥、也奔着建未来的总部而去,旭辉以21.44亿拿下,并在一个月后选择了牵手恒基。
10年时光,39号楼的主人兜兜转转从旭辉到旭辉恒基再到如今又变回了旭辉。
如果按旭辉最早对39号楼的挂牌价8.8亿来算,2.26亿港元拿下50%股权,是大打了一番折扣,但是对于出险了仍处于困难中的旭辉来说,依旧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为什么明明已经摆上了货架,却还要这样费劲地先收回自己的手中?
尤其在旭辉花出这笔钱的两天前,旭辉刚刚以4.35亿元卖了天津一个项目49%的股权给金融街。再往前看,同样是在这个月,旭辉2.21亿元卖出德州项目51%股权及出售贷款。
众所周知,旭辉的林老板们今年相当努力,香港压箱底的金贵物业都有不少摆上了货架,一边是卖卖卖,一边又转头买上了。
到底是旭辉对自己的总部大楼突然又爱得深沉,还是另有他解?
旭辉在公告中说:
结束合营安排以便更灵活地管理虹桥项目。将全面控制部署,不仅将确保管理自主权,也让旭辉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策略性决策。
据坊间传闻,旭辉突然来这一手,是为了更灵活地寻求散售。
据说旭辉年初将39号楼挂牌时给了不小的谈判空间,但是时至今日整售计划已然是几乎宣告夭折。
因此如今算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和回笼资金,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只是能否如旭辉所选散售成功,依旧要打上一个不小的问号。
并且旭辉恒基中心的盘子实则极其庞大,39号楼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但是从公告中披露的信息看,这一次进行了股权交割的也明确直指39号楼,其余的物业,旭辉和恒基又会如何处置?
02
旭辉向来是一家能屈能伸的房企。
整售不成就想更合理的方法散售,手里的资产也都想尽各种办法盘活。
天津的项目原本是和金融街合作的,双方一拍即合,旭辉退出,金融街独揽——即便旭辉这一退出将亏损约2800万元。
这个旭辉果断退出的项目叫做铂悦融御,在天津南开区域,目前已经只剩下1/3在售。
而在这个项目相隔几百米的地方,就是旭辉2021年年初以41%的高溢价拿下的铂悦公望,同样是合作开发的项目,差不多的交房时间,但是:
铂悦公望的剩余货值、售价、区位,都要略胜上一筹。
简单来说,旭辉这一招是弃车保帅——同一区域的棋,集中精力保住更重要的那一颗。
至于再早前卖的德州项目原本基本算是旭辉独自开发的,那51%的股权卖给的是山东中正。
山东中正并非国企,但却是山东本土房企,在德州市场颇有声望。
山东中正入股后,不仅让旭辉回笼了一部分资金,还让项目拥有了一笔新的股东贷款,不过这笔交易同样是预计将录得亏损约2.15亿元的亏损。
前两天旭辉针对这笔交易更新了些资料,说虽然预计亏损,但是山东中正已经是最适合的选择。
并且,拿到的资金中有约1个小目标将被拿来作为项目的可用资金,这个项目也可以顺利开发并推进到预售阶段、保证交付;剩下的1.2亿旭辉也能投入到山东的其他项目中,缓解资金压力。
一切的账,都算得很明白。
如果我们现在去看旭辉相关的一个数据大抵还是会被吓一跳:
这是今年前11月,旭辉完成的全口径销售额,646.5亿元。
你很难想象,这是来自于一家出险了一年的房企的业绩,以前是20强,现在依旧在20强。
去年前十一月旭辉的全口径销售额是1034.7亿元,同比下滑37.5%。
这个数据在如今的市场大环境下,在旭辉暴雷已足足一年的前提下,已经算是超常发挥了。
作为曾经的行业优等生代表,即便深陷困境,旭辉也依旧是旭辉,依旧能使出两把刷子。
甚至于,今年旭辉还现身拿过地。
比如7月时,旭辉在长春土拍中用约3.7亿拿下1宗旧改地块。
旭辉从2022年以来就停止了拿地动作,却独独为了这宗地破例,曾一度因此引起热议:莫非即便是“蹲着”,旭辉也依旧有雄心大干一场?
不过从多方面情况看,旭辉这一次拿地纯属无奈,也只是走一个流程——这是一宗旭辉跟了两年多、早就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地块,为了不让前面的投入白搭,最终只能硬着头皮走完了拿地流程。
至于后续会是何种走向,其实谁也不知道。
不过,就像艳姐说的,旭辉一向都是很会算账的,之所以选择拿下这块地,基本也意味着,拿下比不拿要来得更好,说不准旭辉基于此有更多的考量。
03
今年除了这一场意外下的公开拿地,大家今年能看到旭辉最多的动作在代建。
旭辉代建业务的起步其实相对较晚,但是却并不妨碍旭辉建管在行业下行期做得还颇有声色。
到今年9月底,旭辉建管累计在管项目已经达到了85个,今年新增的就超32个,而其中政府国企类的代建合同额也有近4成。
艳姐看了下旭辉今年在代建上的相关动作,都还是颇有些看点的。
今年3月时,旭辉在苏州做的代建项目和悦塘前雅院开盘就取得了热销。
302套大平层一次性取证一次性开盘,备案价甚至还颇高,但是开盘当天,就去化了至少250套,最终首开16亿创下了苏州的新纪录。
在苏州的这一次战绩,给旭辉建管撬开了更多的市场。
今年6月的时候,旭辉建管就承接了西安的一个优质项目——用来落地和苏州和悦塘前雅院同为“森系”的铂樾万境。
包括艳姐给大家分享过多次的上海本土民企、超级豪宅上海檀宫的缔造者华丽家族,也在今年8月携手了旭辉建管——将遵义红花岗区超21万方的项目与旭辉建管协同推进。
类似华丽家族这样的企业,都是有些脾性在的,不求大而快,但求小而美,自个儿对项目的呈现品质要求就极高。
所以,旭辉建管如今还算是颇为得到大市场认可的,包括我们也能看到旭辉在下半年来牵手北京国企华远、承接南通代建项目、苏州继和悦塘前雅院后再落子……
目前看来,旭辉在代建业务上的交付能力也是在线的。
旭辉在2020年时曾历经5小时的鏖战拿下南昌经开占地就有41万方、体量约百万方的超级地块,这个项目从住宅一期到四期都实现了按期交付,甚至由旭辉代建的重要配套经开之翼文体中心也在这个月初实现了交付。
现在的旭辉自然不如以往,但多少还能瞥见诸多光辉时期的身姿。
04
前段时间,住建部在最新发声中公开表示:
将债务违约称为“暴雷”是用语不当。
这是一个相当新鲜的说法,在过去行业的普遍认知中,大家都是将债务违约和“暴雷”划上等号的,但是如今却被官方站出来“打了假”:集团公司出现债务违约,并不意味着项目公司停止运转,项目的开发运营还在继续。
住建部副部长举了个例子:
比如某大型房企去年上半年发生了债务违约,但公司今年1-11月份,仍然实现了近800亿元的销售收入,并且完成了债务重组。
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是这话指向性非常明确,显然是在说融创。
在住建部的界定中,对于违法违规导致资不抵债、失去经营能力的企业,才是真暴雷,他们需要按照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出清。
反之资产优质、合规经营、并且还在不断努力的房企,是可以也是需要去拯救的——他们并没有完全停摆,只是受到了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冲击。
事实上,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去年之前,谁又能料到诸如旭辉这样的企业都会扛不住债务压力呢?
来自住建部的新发声也让这些一直在努力、曾经真正优秀过的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
05
旭辉最近发生了不小的变动,11月底,林峰辞任了旭辉控股集团(上市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葛明出任执行董事,行政总裁之位由汝海林接任。
公告说,林峰辞任是出于健康原因,辞任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旭辉的发展。
有消息称,林峰实际已经淡出旭辉快一年半了。
林氏三兄弟作为旭辉的实控人,一直都是旭辉的定海神针,不过虽然林峰淡出了管理,林中依旧是旭辉控股集团的董事长,林伟则是董事会副主席兼执行董事。
而这一次接过了行政总裁重担的汝海林,早在今年年中就因为陈东彪退休,接棒出任了旭辉集团股份的董事长,也算是经历过小半年的磨砺了,所以这个交接班也倒是在情理之中。
据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汝海林都在全力稳局面,推动保交付,而旭辉董事长林中则时常在上海和香港之间往返,亲自和债券机构会谈推进债务重组。
据说目前旭辉已经完成的4笔境内公开债展期都是林老板亲自交涉才通过的,而旭辉的境外债重组仍在艰难推动。
不过,未来的旭辉会何等走向,除了旭辉管理层的努力,还得看行业的风到底怎么吹。
如果旭辉等企业不算暴雷,他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支援?
主编:张艳
责编:Nanako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不为商业用途,如果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我们建立了“地产人言交流群8班”
